在雾霾治理和节能环保概念的推动下,各种新能源汽车产销加速。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工程机械市场,挖掘机、装载机等生产巨头也引领企业进入“绿色时代”。
“去年5月,我们已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台LNG挖掘机。现在,全电动液压挖掘机、LNG挖掘机、混合动力挖掘机的样机都制造出来了,今年下半年将批量生产。”近日接受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山重建机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倪林表示。
伴随着市场对LNG需求的增加,三大石油巨头在山东的LNG加气站布局也提速。“如果企业每天有20-30台车使用LNG,每天的用气量在2吨以上,我们就可以考虑为企业单独建设LNG加气站。”8日,济南昆仑能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孙永忠告诉导报记者,现在该公司已为济南的两家企业建立了LNG加气站。随着新能源汽车使用的增多,他们计划与物流企业进行固定合作。
LNG挖掘机节能三成
前段时间频发的雾霾,让汽车成为罪魁祸首。业内专家表示,柴油车尾气是PM2.5的最大“贡献者”。全国柴油车排放的氮氧化物接近汽车排放总量的70%,PM超过90%;汽油车CO和HC排放量则较高,超过排放总量的70%。
在柴油车中,工程机械是耗油大户。据倪林介绍,50吨的矿用挖掘机1小时就消耗40-45L柴油,即使20吨的挖掘机每小时也消耗20L柴油。能耗高、排放量大是燃油工程机械的特点。
“LNG挖掘机只排放二氧化碳和水,不排放氮氧化物。同时,在和燃油挖掘机作业效率相当的情况下,使用成本是柴油的70%,节能30%。”倪林说。
据了解,随着油价高企,新能源工程机械受到越来越多厂家的青睐。除山重建机外,临工、柳工、斗山等众多装载机生产厂家也陆续推出以LNG装载机为主的节能产品。其中,徐工的LNG轮式装载机已经批量产销。
据山重建机技术管理部副部长张义介绍,相比LNG挖掘机,全电动液压挖掘机更节能。他说,山重建机的全电动液压挖掘机已在国内使用。零排放、噪声小、节能是其突出优势,该挖掘机的使用成本比燃油挖掘机少50%。但由于挖掘机功率大,充电太浪费时间,该挖掘机适用于有电源的场所,如港口、隧道、矿山及城市内。
在倪林看来,新能源工程机械基本不用保养也是使用成本低的重要因素。燃油工程机械需要定期保养,且每次保养费用不菲,新能源工程机械则不存在换机油、机滤、润滑油等。
可为企业建LNG加气站
虽然使用成本低,但LNG加气站较少制约着新能源工程机械的推广。
不过,这一障碍有望逐渐消除。安迅思息旺能源分析师韩小庆9日告诉导报记者,去年我国LNG加气站数量已达640座,其中山东有140座。“十二五”期间,昆仑能源有限公司计划在山东建设720座LNG加气站,是全国各省市中数量最多的,一些民营企业也积极在LNG加气站建设领域跑马圈地。
除了在交通要道建设LNG加气站外,昆仑能源有限公司也为企业建设专用LNG加气站。孙永忠向导报记者介绍,目前济南专供企业使用的LNG加气站有两座,分别向济南公交总公司以及山东省交通运输集团供气。
孙永忠坦言,对工程机械车的专供加气服务现在还没有。“一是LNG工程机械车数量少;二是工程机械使用具有阶段性,一个工程结束就转战其他地方,除非大型工程建设达到四五年,通常情况下建站不合算。”但他也强调,如果这种车辆达到一定数量可以考虑移动式加气服务。同时,如果企业每天有20-30台汽车使用量,每天的用气量在2吨以上,也可以为企业单独建立LNG加气站。
孙永忠告诉导报记者,现在除了这两家企业,主要客户是一些物流重卡,但这些物流车都是一些散户,并不固定,下一步打算与物流企业实现固定合作。
“同时,建设专供加气站,客户公司通常要提供合适的场地对内使用。”孙永忠解释说,这相对对外挂牌的加气站在政策方面受到的限制较少,会更加便利。
据倪林介绍,他曾在内蒙古做过调研,由于LNG重卡在矿山使用较多,中石油、中石化就为一些大型矿山建立了LNG加气站。他预测,这种模式会在更多的地方推开。
财政补贴待出台
毫无疑问,新能源将成为工程机械的发展方向。
“使用成本虽低,售价却比燃油车贵15%左右。如果有国家补贴的话,用户肯定首选LNG挖掘机。”倪林坦言,尽管新能源工程机械符合国家的节能环保政策,却没有财政补贴,这对其销售影响很大。
倪林说,因为有补贴,近两年LNG重卡成为重卡市场上新的增长点,LNG客车越来越受追捧。但新能源工程机械的销售还需要用户算长期账。如LNG挖掘机比燃油挖掘机贵15%,由于使用成本低,大约一年半左右能收回差价。济南的一家企业已预订了5台LNG挖掘机,加上该企业的LNG重卡,可以建立自己的LNG加气站了。但现在像这样的企业还不多。
“从治理雾霾、节能环保的角度考量,新能源工程机械是应该鼓励购买的产品,应该纳入新能源汽车补贴目录。”倪林认为。
他的建议或许不久后就能实现。工信部部长苗圩8日下午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对新能源汽车和节能汽车都要加大支持力度,“谁的节能减排效果好,就更多地补贴一些。”苗圩透露,工信部正在制定专门生产节能汽车和新能源汽车企业的优惠政策,争取上半年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