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大矿用挖掘机,太重造!
信息来源:eovoo.com 时间: 2012-07-27 浏览次数:1350
2012年6月5日,在太重集团公司矿山设备分公司生产基地,由太重自行研发和制造的、当今世界独一无二的“巨无霸”75立方米特大型矿用挖掘机终于揭开了神秘的面纱:该机从履带到顶部,高达23.5米,相当于8层楼那么高;它自重2000吨,如果将它全部拆卸,需要40节火车皮才能一次运走;有人测算过,光是它那巨大的铲斗里,若是容纳300人是不成问题的。
75立方米挖掘机下线的仪式现场,人头攒动。人群当中,一位年过四旬的中年人进入了记者的视线,尽管他没有披红戴花,尽管他脸上的笑容一如以往,但我知道此时他心底里难以名状的情感。他就是眼前这台挖掘机的主任设计师,技术中心高级工程师王晓明。
“为了了却一个心愿”
25年前,王晓明来到太重,这位从国内名牌大学走出来的研究生进入了技术中心矿山所,也就是从这一天开始,矿用挖掘机产品的开发研究成为了他一生孜孜奋斗的事业。
2004年,美方与太重合作生产16立方米挖掘机进入最后一年。而这一年也是他第一次与美方打交道。身为项目负责人的王晓明,凭着深厚的功底和丰富的经验,很快就完成了此项产品的设计转化及全套服务工作。
按说事业有成是件大好事,可王晓明心里无论如何也高兴不起来。他亲眼看到,当时全球20立方米以上的大型挖掘机几乎完全被美国的两家大公司所垄断,这两家公司相互配合,随心所欲地瓜分国际市场。王晓明心头是沉重的:我们13亿人口的泱泱大国,凭什么要受制于人?从2005年开始,他带领的技术攻关小组就开始了20立方米挖掘机的设计研发。
这是真正的挑战,一次全新的挑战!当挑战来临的时候,不同的人会作出完全不同的姿态。在那段岁月里,王晓明自己也记不清有多少个节假日是在设计室里度过,更不知那盏台灯曾伴陪着他度过了多少个不眠的夜晚……
“创新,拼的就是速度”
太重人的心底里,永远记住这样一个教训落后就要遭受屈辱,落后就会受气。在一间会议室里,中外双方的新一轮合作谈判陷入了僵局。一台挖掘机从投料到完成,我方光是成本投入至少要2600万元,可按照对方的合同议案,价格还是一压再压,我们只能得到1800万元。
多年来,老外凭借技术优势颐指气使,但他们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过分低估了太重技术研发团队的能力。也就在这个时侯,技术中心科技研发队伍在王晓明、姚振南等技术骨干带领下,正在卯足了劲地日以继夜进行技术攻关。很快,从太重技术中心终于传来一个惊人的喜讯:太重技术中心已掌握了大型挖掘机的全部核心技术!想想和外方合作了20年,我们给人家当了20年“打工仔”,整机生产由我们来干,核心技术始终攥在人家手里。如今我们自己手里有了核心技术,老外在挖掘机领域耀武扬威的历史从此划上了句号。
太重人最终为全体中国人争了一口气。
10个月以后,也就是2005年末,第一台20立方米大型挖掘机在太重诞生,标志着我国千万吨级以上露天矿从此结束了国外产品垄断的历史。我们在核心技术上不仅优于国外同类产品,而且价格仅为他们的一半。
当创新成为社会进步潮流的时候,奇迹就会源源不断地产生。最初太重研制10立方米挖掘机,用去了整整10年;20立方米挖掘机却仅用了10个月;而此后的27立方米、35立方米乃至55立方米挖掘机,都分别花了不到一年的时间!
人们会问:55立方米已经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矿用挖掘机了,为什么还要生产75立方米挖掘机?带着这个问题,记者专程采访了王晓明。他介绍道:75立方米挖掘机之所以研发生产,完全是市场的需要。在我国露天矿采矿现场,以往的工作流程是:挖掘机将矿石挖起,装入汽车,再由汽车运至半移动破碎站的传送带上,进行加工破碎。现如今露天矿大都采用了新型采矿工艺自移式破碎站的半连续开采工艺,挖掘机在挖起矿石后直接装入破碎的料斗,经皮带传输系统传输,省去了汽车运输环节,不仅减少了污染、降低了成本,而且生产线的生产能力由过去每小时3000吨猛增到9000-12000吨。在这种情况下,55立方米挖掘机已无法满足生产线的需要,而75立方米挖掘机每小时采矿能力可达9000吨以上,实现了工作范围最大化,基本上可以满足生产能力的需求。“太重生产特大型挖掘机起步较晚,如果说过去我们还或多或少地参考了一些国外技术的话,那么这次75立方米的诞生,则完全依靠我们自己它是目前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自然没有任何东西可供借鉴。”
如今回首往事,王晓明依旧感慨万千:“创新,拼的就是速度!看来我们这步棋走对了。”
“他就像我们的大哥”
温和、儒雅,近视镜片后面的一双眼睛,似乎永远带着亲切的微笑。这就是王晓明给人留下的印象。
“他这个人不仅能吃苦,而且忒有灵感,他好像脑子从来闲不住,动不动就有‘金点子’与王晓明同在一个设计室共事长达7年之久的一位女高级工程师说:“这些年,太重累计生产各种类型的大型矿用挖掘机70多台,产品每上升一步,都蕴含着大量的创新元素。这次75立方米挖掘机进入整体研发之前,他就早早地进行了大量前期准备工作。那些日子里,他几乎每天都一个人在办公室忙到很晚,有时甚至通宵达旦,只用了不到半年功夫,就把75立方米挖掘机的所有技术参数都理出来了。”他的徒弟一位名叫张龙的80后小伙子接住话茬:“作为师傅,他没有任何架子,当给我们传授技术时,总是平等地进行相互探讨。他的心特别细,大到每一个部件,小到每一张图纸,他都是循循善诱,把技术问题本身及其相互间的关联都讲得清清楚楚,让你听得明明白白。在试验过程中,他每次都把我们这些年轻人带到现场,发现问题当场攻关。这样不仅现场解决问题,而且使我们学到了许多新东西。”张龙深有感触道:“在我的眼里,他不光是我的师傅,更像是我的大哥。”
从试制成功我国第一台4立方米挖掘机,到今天WK-75立方米矿用挖掘机的成功下线,历经51载风风雨雨。今天,太重的技术人员和广大职工,承载着振兴民族工业的重任一路走来。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挖掘机网证实,仅供您参考